2025年6月3日加州大學Kim N. Green團隊在Neuron雜志發表文章發現在發育期和炎癥疾病狀態下免疫細胞可通過新通道-中間帆結構-浸潤到大腦實質中。
1、小鼠大腦中間帆結構特征
全身輻射后給與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CSF1R)抑制劑處理后可引起在大腦長期的外周髓系細胞浸潤。研究人員利用綠色熒光標記的骨髓來源的細胞發現在經歷全身輻射和清除大腦髓系細胞后再殖期間綠色熒光標記的Iba1陽性細胞出現在海馬區域。進一步熒光實驗發現浸潤的綠色熒光標記細胞沿著淋巴管內皮細胞神經束延伸,并不位于軟腦膜、血管周圍間隙或脈絡叢等大腦邊界位點。
小鼠大腦是否也存在中間帆結構?利用高分辨率顯微鏡觀察到小鼠全腦存在中間帆結構,且富集表達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標記物,即存在高度血管化。細胞譜系實驗發現中間帆結構存在外周髓系細胞。此外,主要分布在腦膜、脈絡叢和血管周圍的邊界相關巨噬細胞,也富集分布在中間帆結構。通過免疫熒光實驗發現LAMININ標記的軟腦膜結構正好位于綠色熒光標記細胞分布的位置,表明外周髓系細胞可能通過中間帆結構進入海馬實質。
圖1、小鼠大腦中間帆結構特征
2、中間帆結構可作為髓系細胞轉運和進入大腦的途徑
小膠質細胞起源于卵黃囊衍生的祖細胞,從胚胎發育始遷移至大腦。小膠質細胞前體細胞通過血管遷移到軟腦膜和腦室附近,隨后遷移到皮層。譜系細胞追蹤發現在出生后第一天IBA1陽性細胞沿中間帆、和腦室的部分區域密集排列,而在大腦實質中則很少見。在出生后第5-9天,IBA1陽性細胞仍分布在中間帆區域,并逐漸分布在丘腦和皮層等大腦實質區域。全身輻射后綠色熒光標記的髓系細胞進入大腦實質中,軟腦膜、硬腦膜和中間帆結構髓系細胞數量也顯著增多,這些結果表明中間帆結構可作為髓系細胞轉運和進入大腦的途徑。
通過多個工具小鼠發現在多發性硬化癥動物模型中Iba1陽性細胞在大腦實質和中間帆結構數量均顯著增多,腦膜和中間帆結構CCR2陽性單核細胞數量顯著增多,表明在脫髓鞘疾病進程中髓系細胞可通過中間帆結構進入大腦實質。
圖2、發育期中間帆結構可作為髓系細胞進入大腦的途徑
3、低劑量CSF1R抑制劑特異性減少中間帆免疫細胞浸潤
邊界相關巨噬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均依賴于CSF1R維持存活和功能穩態。研究人員發現低劑量CSF1R抑制劑PLX3397和PLX73086均顯著減少硬膜巨噬細胞和中間帆髓系細胞數量,也能顯著減少軟腦膜、中間帆、脈絡叢等區域邊界相關巨噬細胞數量,但不影響小膠質細胞數量。多發性硬化癥動物模型在接受低劑量PLX3397處理后不影響大腦實質髓系細胞數量,降低腦膜和中間帆等區域髓系細胞數量,可延緩疾病進程。
圖3、低劑量PLX3397降低腦膜和中間帆等區域髓系細胞數量
總結:
本文發現在小鼠大腦海馬下方存在特殊解剖結構-中間帆,允許外周免疫細胞浸潤到大腦實質。
參考文獻:Hohsfiel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velum interpositum as a meningeal-CNS route for myeloid cell trafficking into the brain, Neuron (2025),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05.004
創作聲明:本文是在原英文文獻基礎上進行解讀,存在觀點偏向性,僅作分享,請參考原文深入學習。
想了解更多內容,獲取相關咨詢請聯系
電 話:+86-0731-84428665
伍經理:+86-180 7516 6076
徐經理:+86-138 1744 2250
郵 箱:consentc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