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抗體的抗體類型、檢測意義、檢測方法及臨床應用
瀏覽次數:168 發布日期:2025-7-21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狂犬病毒抗體(Rabies Virus Antibody)是機體感染狂犬病病毒(RABV)或接種狂犬病疫苗后,免疫系統(主要是 B 淋巴細胞)產生的能特異性識別病毒抗原的蛋白質,是評估機體對狂犬病病毒免疫力的核心指標。以下從抗體類型、檢測意義、檢測方法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詳細說明:
一、狂犬病毒抗體的類型與功能
根據抗體的產生機制和作用,可分為兩類核心抗體:
1. 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ies, NAbs)
- 作用:是唯一能有效阻止狂犬病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抗體,通過與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 蛋白)結合,阻斷病毒對神經細胞的吸附和入侵,從而發揮保護性作用。
- 特點:
- 主要由病毒 G 蛋白誘導產生(疫苗中的 G 蛋白是誘導中和抗體的關鍵成分);
- 中和抗體水平與保護力直接相關,國際公認的有效保護閾值為 0.5 IU/mL(即血清中中和抗體≥0.5 IU/mL 時,可認為機體具備足夠免疫力)。
2. 非中和抗體(如抗核蛋白抗體)
- 作用:主要針對病毒的核蛋白(N 蛋白)等非包膜蛋白,可參與免疫復合物形成或激活補體系統,但無法阻止病毒入侵細胞,無直接保護作用。
- 特點:感染早期即可產生,持續時間較長,常用于輔助診斷感染(如檢測到抗 N 蛋白抗體提示曾感染或接種過含 N 蛋白成分的疫苗),但不能作為免疫力評估的指標。
二、狂犬病毒抗體的檢測方法
檢測抗體的核心目的是評估機體保護力(中和抗體)或追溯感染 / 免疫史(非中和抗體),常用方法如下:
1. 檢測中和抗體的 “金標準” 方法
-
快速熒光灶抑制試驗(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RFFIT)
- 原理:將待檢血清與標準病毒株混合,接種敏感細胞(如 BHK-21 細胞),若血清中存在中和抗體,會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形成熒光灶,通過計算抑制率確定抗體效價(IU/mL)。
- 優勢:靈敏度高、結果準確,是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推薦的中和抗體檢測標準方法,可直接量化保護力。
- 局限性:操作復雜,需專業實驗室和細胞培養條件,耗時約 2-3 天。
-
熒光抗體病毒中和試驗(Fluorescent Antibody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FAVN)
- 原理與 RFFIT 類似,通過觀察病毒感染細胞的熒光信號抑制情況判斷抗體效價,流程稍簡化,也是國際認可的標準方法之一。
2. 快速篩查方法
-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 原理:用病毒抗原(如重組 G 蛋白或 N 蛋白)包被酶標板,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可區分抗 G 蛋白或抗 N 蛋白抗體),通過吸光度反映抗體水平。
- 應用:
- 若采用 G 蛋白作為抗原,可間接反映中和抗體水平(需與 RFFIT 校準),適用于大規模樣本篩查(如疫苗免疫效果評估);
- 若采用 N 蛋白作為抗原,主要檢測非中和抗體,用于輔助診斷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種史。
- 局限性:結果為定性或半定量(如 “陽性 / 陰性” 或效價范圍),不能直接替代 RFFIT 作為保護力判定依據。
-
膠體金試紙條
- 原理:基于免疫層析技術,快速檢測血清中抗 N 蛋白或 G 蛋白抗體,10-15 分鐘出結果,適用于基層現場初篩(如寵物免疫后快速評估)。
- 局限性:靈敏度和特異性低于 RFFIT,僅能作為初步判斷,需結合 RFFIT 確認。
三、狂犬病毒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
1. 評估疫苗免疫效果
-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如犬、貓等寵物),接種狂犬病疫苗后,需通過檢測中和抗體判斷免疫是否成功:
- 若中和抗體≥0.5 IU/mL,說明免疫有效,機體具備保護力;
- 若<0.5 IU/mL,需補種疫苗(如犬類每年加強免疫后,部分個體可能抗體水平不足,需檢測后補免)。
2. 暴露后預防(PEP)的監測
- 被疑似狂犬病動物咬傷后,人體接種疫苗或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后,檢測中和抗體可確認免疫是否生效(尤其對免疫功能低下者)。
3. 流行病學調查
- 通過檢測群體(如犬群)的中和抗體水平,評估疫苗覆蓋率和群體免疫屏障是否建立,為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據(如發現抗體陽性率低的區域需加強免疫)。
4. 輔助診斷狂犬病感染
- 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機體通常在發病前 1-2 周產生抗體(但中和抗體可能因病毒快速擴散而無法阻止發。瑱z測到抗體可輔助確認感染,但因發病期抗體水平個體差異大,診斷價值低于抗原或核酸檢測。
四、不同場景下的抗體檢測需求
檢測對象 |
檢測目的 |
推薦方法 |
判定標準 |
寵物犬 / 貓 |
評估疫苗免疫效果 |
RFFIT 或 ELISA(G 蛋白抗原) |
≥0.5 IU/mL 為免疫有效 |
暴露后的人群 |
確認預防接種是否成功 |
RFFIT |
≥0.5 IU/mL 為具備保護力 |
狂犬病疑似病例 |
輔助診斷感染(結合抗原 / 核酸檢測) |
ELISA(抗 N 蛋白抗體) |
抗體陽性提示可能感染(需排除疫苗干擾) |
狂犬病毒抗體中,中和抗體(尤其是抗 G 蛋白抗體)是評估機體保護力的核心指標,RFFIT 是其檢測的 “金標準”;非中和抗體主要用于追溯感染或免疫史,無保護力意義。在實際應用中,抗體檢測是狂犬病預防(如疫苗效果評估)和防控的重要工具,需根據檢測目的選擇合適方法,并結合臨床背景解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