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抗體在IFA實驗中正常,但在WB實驗中條帶多且雜的原因
瀏覽次數:372 發布日期:2025-6-1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在免疫熒光實驗(IFA)中能檢測到目標信號,但在 Western blot(WB)中出現條帶多且雜的現象,可能與實驗體系差異、抗體特性、樣本處理或實驗操作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以下從不同角度分析可能原因及解決建議:
一、抗體因素
1. 抗體特異性不足
原因:
單抗雖針對單一表位,但可能與樣本中其他蛋白存在交叉反應(如同源蛋白、翻譯后修飾類似的蛋白)。
抗體生產過程中可能混有其他克隆抗體或雜質,導致非特異性結合。
解決方法:
更換高特異性的抗體,或通過預吸附實驗(用目標蛋白抗原預先吸附抗體,減少非特異性成分)優化。
查看抗體說明書,確認其適用的樣本類型(如是否經過 WB 驗證)。
2. 抗體濃度過高
原因:
抗體濃度過高會增加非特異性結合機會,導致背景雜帶增多。
解決方法:
梯度稀釋抗體(如 1:500、1:1000、1:2000),通過預實驗確定最佳稀釋比例。
二、樣本處理問題
1. 蛋白降解或修飾
原因:
樣本制備過程中未及時添加蛋白酶抑制劑,導致目標蛋白降解為多種片段,形成多條帶。
目標蛋白存在翻譯后修飾(如磷酸化、糖基化),不同修飾形式分子量不同,表現為多條帶。
解決方法:
裂解液中添加蛋白酶抑制劑 cocktail和磷酸酶抑制劑(如需檢測磷酸化蛋白)。
煮沸變性時確保充分(5-10 分鐘),避免蛋白聚集或降解。
2. 樣本成分復雜或雜質多
原因:
組織樣本未充分勻漿,細胞碎片或核酸殘留干擾電泳和轉膜,導致條帶擴散或雜帶。
樣本中存在與抗體 IgG 交叉反應的成分(如 Fc 受體、類風濕因子)。
解決方法:
優化樣本制備流程,如增加超聲破碎或離心步驟(12000 rpm,15 分鐘)去除雜質。
轉膜后用封閉液中添加 0.1% Tween-20增強洗滌效果,或使用 IgG 封閉劑(如 Anti-IgG Blocking Reagent)。
三、實驗操作與條件優化
1. 電泳與轉膜參數不當
原因:
凝膠濃度不合適(如目標蛋白分子量小但用高濃度膠,導致條帶拖尾或擴散)。
轉膜時電流 / 電壓過高、時間過長,導致蛋白過度轉移或擴散,形成雜帶。
解決方法:
根據目標蛋白分子量選擇凝膠濃度(如 5-15% 梯度膠),確保條帶清晰分離。
優化轉膜條件(如恒流 200 mA,90 分鐘;或低溫轉膜避免蛋白降解)。
2. 封閉不充分
原因:
膜上未結合蛋白的位點未被封閉劑充分覆蓋,導致抗體非特異性吸附。
解決方法:
更換封閉液類型:
常規蛋白樣本用 5% 脫脂奶粉(適用于非磷酸化蛋白)。
磷酸化蛋白用 5% BSA(避免奶粉中殘留的磷酸酶干擾)。
延長封閉時間(室溫 1 小時或 4℃過夜),或提高封閉液濃度。
3. 洗滌不徹底
原因:
未充分洗去未結合的抗體或雜質,導致背景信號高。
解決方法:
增加洗滌次數(如每次 5 分鐘,共 4-5 次),或提高洗滌液中 Tween-20 濃度(0.1-0.5%)。
洗滌時使用搖床,確保膜充分接觸洗液。
四、目標蛋白特性
1. 蛋白異構體或剪切變體
原因:
目標基因存在可變剪切或翻譯起始位點不同,產生多種分子量相近的異構體,表現為多條帶。
解決方法:
查閱文獻確認目標蛋白的亞型,選擇針對保守區域的抗體。
用特異性引物通過 PCR 驗證 mRNA 剪切形式,或用質譜鑒定蛋白亞型。
2. 蛋白多聚體或聚集
原因:
蛋白在細胞內形成多聚體(如二聚體、多聚體),或變性過程中發生聚集,電泳時表現為高分子量條帶。
解決方法:
裂解液中添加10-20 mM DTT 或 5% β- 巰基乙醇破壞二硫鍵,確保蛋白充分變性為單體。
避免反復凍融樣本,防止蛋白聚集。
五、對照實驗缺失
建議:
增設陽性對照(已知表達目標蛋白的細胞系)和陰性對照(敲除或未轉染目標基因的樣本),排除抗體或操作問題。
使用預染 Marker監控電泳和轉膜效率,確保條帶位置準確。
總結排查流程
優先優化抗體:降低濃度或更換高特異性抗體,驗證是否為抗體交叉反應。
檢查樣本質量:觀察裂解液是否澄清,檢測蛋白濃度和完整性(如跑膠觀察總蛋白條帶)。
調整實驗條件:優化封閉、洗滌、電泳和轉膜參數,排除操作誤差。
分析蛋白特性:通過文獻或預實驗確認目標蛋白是否存在多態性或修飾。
若問題仍未解決,可嘗試免疫沉淀(IP)-WB 聯用,先富集目標蛋白再檢測,以減少背景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