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阻法與顯微計數法:脂質體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檢測不同方法測試對比
瀏覽次數:106 發布日期:2025-7-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研究背景:
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檢測項是中國藥典中的必需檢測項,在2020版《中國藥典0903 不溶性微粒檢查》章節中推薦了兩種檢測方法,包括光阻法和顯微計數法。法規中對于不同類型的樣品應該采用哪種方法進行檢測給出了一個簡短說明,該文件中指出:光阻法不適用于黏度過高和易析出結晶的制劑,也不適用于進入傳感器時易產生氣泡的注射劑。
然而隨著各種新型制劑的出現,僅依據上述對于樣品性狀的描述,很難判斷應該采用哪種方法進行樣品的不溶性微粒檢測。其中脂質體類注射劑在近些年內發展的尤為迅速,因為它們的形態與細胞類似,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設計結合各種物質,成為藥物遞送技術的理想載體。本文將對一些脂質體注射液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不溶性微粒檢測,通過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對比,以找出脂質體類注射液不溶微粒檢測的最佳方案。
測試案例:
案例一:某公司脂質體注射液(樣品裝量信息:0.5毫升/瓶*4批)
光阻法測試方案:樣品原液0.5毫升稀釋10倍之后進行測試,每次測試取樣1毫升,連續測四次,舍棄第一次測試結果,最終統計每容器中尺寸≥10 μm的顆粒數以及≥25 μm的顆粒數;
顯微計數法測試方案:樣品原液進行測試,統計每容器中尺寸≥10 μm的顆粒數以及≥25 μm的顆粒數;

圖1:(a)不同批次樣品光阻法測試每次取樣的測試結果;
(b)最終統計的每容器中的不同尺寸范圍的微粒數量;


圖2:顯微計數法測試結果,每容器中不同尺寸范圍的微粒數量;
在兩項檢查中可以看到樣品中的不溶性微粒數量都在藥典要求范圍之內,但是該樣品進行光阻法測試前對樣品進行了稀釋操作,可能會引發樣品內的顆粒數量發生變化。
案例二:某公司的脂質納米粒(樣品裝量信息:1.5 mL*1批)
光阻法測試方案:樣品原液測試,單次進樣量為0.1 mL,連續測四次,舍棄第一次結果,最終統計每毫升中尺寸≥10 μm的顆粒數以及≥25 μm的顆粒數;
顯微計數法測試方案:樣品原液進行測試,統計每毫升中尺寸≥10 μm的顆粒數以及≥25 μm的顆粒數;

圖3:采用光阻法和顯微計數法對樣品進行不溶性微粒檢測的不同尺寸范圍的顆粒數量統計
該樣品采用兩種方法進行測試的結果測試對比差距較大,光阻法測試結果中不同尺寸范圍的顆粒比較少,這歸因于測試過程中的進樣量比較少,可能無法完整覆蓋光阻法設備的光學檢測窗口;另外通過顯微計數法測試結果的原始圖片數據可以看出,樣品中較大尺寸顆粒主要包括纖維、藥物聚集及膠塞等,這些顆粒的存在可能是造成樣品中不溶性微粒增多的原因之一。
數據分析與討論:
從上面的數據統計結果分析來講,脂質體類樣品更適合用顯微計數法來進行樣品的不溶性微粒檢測,其原因如下:
- 脂質體類樣品裝量較小,通常為幾毫升,甚至不到一毫升,樣品的稀釋可能會對樣品體系里的顆粒數量產生影響,另外少量的樣品不一定能覆蓋光阻法設備的檢測窗口,從而會產生測試誤差;
- 脂質體類樣品具有一定的濁度,采用光阻法進行測試時,會形成測量誤差,可以看到單個樣品每次測試數據不穩定,這主要是歸因于光阻法原理設備測試渾濁樣品粒度存在固有缺陷;
- 脂質體類樣品中的顆粒大小會隨物理環境的變化形成聚集態,圖像法粒度儀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顆粒,亦可以觀察到外來顆粒,有利于顆粒的溯源分析;
總結:
回歸到藥典法規文件的要求,文件中指出:當光阻法的測定結果不符合規定或者供試品不適用于用光阻法進行測定時,應采用顯微計數法進行檢測,并且以顯微計數法的測定結果為判定依據。經過對脂質體案例測試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脂質體類注射劑的不溶性微粒檢查項應優先推薦顯微計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