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B 的結構與特性
霍亂毒素(cholera toxin,CT)是霍亂弧菌產生的腸毒素,由1個A亞單位(CTA)和5個B亞單位(CTB)形成的五聚體共價連接而成,CTA為毒性亞單位,CTB為無毒的受體結合亞單位,可以和所有核細胞膜上的神經結苷脂(GM1)受體結合,CTA通過CTB的作用進入細胞發揮其毒性作用。
CTA 是毒素的活性核心,具有 ADP 核糖基轉移酶活性;而 CTB 則由 5 個相同的亞基裝配成五聚體,能夠以高親和力與表達于多種有核細胞膜上的 GM1 神經節苷脂結合。這種結合特性不僅是霍亂毒素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更為 CTB 在科研和醫療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CTB 處理的組織培養細胞和動物組織不會出現死亡或壞死現象,這一特性使得它在眾多研究和應用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CTB 在神經學研究中的逆行示蹤應用
在神經學研究領域,CTB 作為逆行示蹤劑大放異彩。它能憑借與神經節苷脂 GM1 戊多糖鏈的特異性結合,被富含 GM1 的神經細胞選擇性攝取,進而精確標記神經細胞。在進行逆行示蹤實驗時,通常會將 CTB 配置成 1% 的磷酸鹽緩沖液。早期,CTB 以非熒光示蹤劑的身份參與逆行示蹤技術,隨著技術的發展,熒光結合形式的 CTB 應運而生,成為了常用的熒光示蹤劑。借助這種熒光標記的 CTB,研究人員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神經細胞的形態和連接。
以發表于《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的研究為例,研究人員向 SD 大鼠腦脊液接觸的核細胞注射 CTB,7 - 10 天后對大鼠進行灌流,取全腦和脊髓切片進行 CTB 免疫熒光檢測。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下皮層和邊緣系統中的 CTB 陽性神經元,并利用軟件進行三維重建,成功識別和觀察了腦脊液中來自下皮層和邊緣系統的核細胞,為深入理解這些核細胞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力依據。
CTB 在免疫佐劑領域的卓越貢獻
除了在神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應用,CTB 在免疫佐劑領域也有著卓越的表現。去除了毒性的 CTB,保留了強大的免疫原性和佐劑活性。在免疫反應過程中,它對調節抗原呈遞細胞(APC)反應、T 細胞反應以及抗體產生起著關鍵作用。在病毒疫苗、DNA 疫苗以及腫瘤和自身免疫病治療疫苗的研究中,CTB 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在發表于《Mucosal Immunology》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為了探究 CpGs 對 H9N2 全滅活流感病毒的佐劑作用,分別用 PBS、單獨 H9N2 全滅活流感病毒、CpGs 聯合 H9N2 全滅活流感病毒,以及經典的粘膜佐劑 CT 及其 B 亞單位(CTB)免疫小鼠。研究結果令人矚目,發現 CpGs/CT/CTB 聯合 H9N2 全滅活流感病毒(WIV)誘導產生的血清抗原特異性 IgG、IgG1 和 IgG2a/c 抗體滴度,明顯高于單純抗原處理組(P<0.01)。同時,小腸、氣管和肺黏膜洗液中的 IgA 水平也顯著增強。這充分表明 CTB 能夠有效增強疫苗的免疫效果,提升機體的免疫反應。
未來展望
隨著對 CTB 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潛在的應用價值也在不斷被挖掘。未來,在神經學研究方面,CTB 或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神經系統的發育、衰老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在疫苗研發領域,CTB 有望成為增強疫苗效果、拓寬疫苗應用范圍的關鍵要素,為應對各種傳染病和難治性疾病提供更有效的免疫策略。盡管目前 CTB 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許多未知等待探索,科研人員需要不斷優化其使用方法,深入研究其作用機制,以充分發揮 CTB 的潛力,為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更多的驚喜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