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突破性研究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Yong Xu團隊完成,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論文題為《A Wearable Photoacoustic Fiberscope for Cerebral Hemodynamics Imaging in Freely Moving Mice》。研究團隊耗時多年,通過光纖傳感器的微型化設計和MEMS掃描技術的優化,將原本龐大的光聲顯微鏡“濃縮”成僅4.5克的頭戴式探頭,成功攻克了自由活動動物成像的難題。這一成果不僅被《自然》系列期刊列為年度亮點,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重新定義了腦氧合成像的可能性”。
重要發現
01自由活動狀態下的腦氧合動態監測
傳統腦成像技術(如雙光子顯微鏡)依賴熒光標記且需固定動物頭部,無法反映真實生理狀態。光聲纖維鏡則通過雙波長激光激發(532nm和558nm)和光纖超聲傳感器,實現了對清醒小鼠大腦的連續成像。實驗中,研究人員觀察到:當小鼠從麻醉狀態蘇醒并自由活動時,靜脈血氧飽和度顯著下降,這與腦耗氧量增加直接相關。更令人驚嘆的是,該技術能捕捉到單個血管對高濃度CO2刺激的響應差異——動脈sO2上升、靜脈sO2下降,這種精準的動態變化為理解神經血管耦合機制提供了直接證據。
創新與亮點
01從臺式設備到可穿戴探頭的革命性跨越
傳統光聲顯微鏡體積龐大,需固定動物頭部,而光聲纖維鏡通過光纖激光器的聲光調制技術和MEMS微機電掃描器,將整個成像系統壓縮至4.5克,僅相當于小鼠體重的5%。其頭戴式設計借助永磁體與小鼠顱骨固定,光纖采用抗纏繞材料,確保小鼠在自由活動時仍能保持穩定成像。這一突破徹底解決了傳統技術對動物行為的限制,使長期動態研究成為可能。
總結與展望
光聲纖維鏡的誕生標志著腦成像技術從“靜態觀察”向“動態解析”的重大轉變。其可穿戴性、高分辨率和多參數測量能力,不僅為自由活動動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工具,也為人類腦疾病(如中風、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探索開辟了新方向。未來,該技術有望與其他成像模態(如雙光子顯微鏡)結合,實現神經活動與血管功能的同步觀測;同時,進一步優化探頭靈敏度和成像速度,可拓展至更深層腦組織或更復雜行為范式的研究。
從基礎科研到臨床轉化,光聲纖維鏡的應用前景廣闊。例如,在急重癥醫學中,它可用于實時監測患者腦氧合狀態,指導精準治療;在藥物研發中,它能評估候選藥物對腦血管的作用效果。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我們有理由相信,光聲纖維鏡將成為解開大腦奧秘的“金鑰匙”,推動神經科學與醫學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論文信息
聲明:本文僅用作學術目的。
Zhong X, Liang Y, Wang X, Lan H, Bai X, Jin L, Guan BO. Free-moving-state microscopic imaging of cerebral oxygenation and hemodynamics with a photoacoustic fiberscope. Light Sci Appl.
DOI:10.1038/s41377-023-01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