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曾說過:“人要花時間深思;但在該采取行動的時候,就要立馬停止思考,果斷行動。”
這是值得牢記的一課——尤其是在我們與自己做斗爭的時候;在我們理應去做事情時卻犯拖延癥的時候。
因為不管是拖延一個小時,一天,還是一個星期。其結局都一樣,那些該完成的事情始終會在原地等待我們。
拖延癥是高效率做事的殺手。但仍有一些人可以控制內心的拖延小怪獸,使它在必要時休息,不出來搗亂。他們是怎樣做到控制這只拖延小怪獸的呢?
高效能人士是如何拒絕“沒關系,你可以遲點再做”這種聲音?
1.將滿足感延后價值更高
推崇瞬間滿足感的文化,使我們傾向于接手那些能夠快速且容易獲得回報的任務。
但高效能人士卻不會這樣,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深刻的認識,會堅持完成艱難的任務。因為他們懂得這種艱難的任務所帶來的滿足感潛藏著更大的價值,即使這意味著花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那也值得。 他們會把繁重的任務分成一個個小任務,從完成這些小任務的過程中先獲得一些成就感來激勵自己繼續前進。就像James Dean所言:“滿足感源于過程,而非結果。”
學會給自己的堅持給予獎勵。花時間慶祝經過長期努力才獲得的成就。這可以幫助你不再推遲完成復雜或者耗費精力的任務。
2.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圖譯:高效率從來不是偶然,而是追求卓越、精心策劃和集中努力的結果。)
你覺得一個任務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但是你并沒有完整的三小時去完成它。因此,你現在將其往后推遲,等到你有完整的三小時才做。
除非此任務花不了三小時——它可能僅需要一個半小時。然而,高效能人士一有時間就開始行動,然后再看看事情的進展如何。
他們避免自己掉進聽天由命的思維狀態——“但是這樣永遠也完成不了啊!”同時,他們盡可能利用一切碎片化時間采取行動,即使不能一次完成任務,卻可以離目標更近,能做到這樣已經足夠好了。
3. 驅逐內心的完美主義小精靈。
啊哈~沒錯!你內心的完美主義小精靈和拖延小怪獸是好朋友。完美主義小精靈會拉扯你的思維邊緣,不斷提醒你,你做的還……不夠好。它讓每一個任務看起來比實際更艱巨,以至于你想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
停止這樣自我挫敗吧!你又不必去完成一項很糟糕的工作或低水準的任務,你要學會讓內心的完美主義小精靈閉嘴。說一些讓自己舒服的話,“我盡力做我能做的,這就足夠了。”
看看Serena Williams——她的人生非常成功,并且獲得許多成就。即便如此優秀的人,也和大多數人一樣,需要一直與內心的完美主義小精靈做斗爭。“我是一個不易滿足的人,”她說,“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盡管如此,這也沒有妨礙她參與各種競爭。她勇于冒險,驅逐掉“成為完美主義者”那種具有毀滅性的聲音,然后繼續前進。
4. 優先處理“大石頭”。
(圖譯:如果你的優先級超過一個,那么你就毫無優先級可言)
你是不是挑任務清單中最容易的(“小石頭”)先做?這確實很誘人,因為這種任務瞬間讓我們感到滿足,使我們有成就感,還讓我們感覺自己可以完成更難的任務。
可惜,正確的打開方法并非如此。
高效能人士會優先處理清單中最困難、最重要的任務(“大石頭”),不讓其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張輝注:這個方法我非常贊同。事實上,30天前,我在朋友圈也寫道:“我把當天必須做的,但是內心畏難,有抵觸,本來會拖在最后不得不做的事情放在每天第一個去做,這樣解決了拖延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心理上的小改變能帶來大變化。”)
5. 先行動,再考慮后續問題。
噢,想為自己遲遲不采取行動找理由,下面這些是否曾出現在你的腦海?如果我做了之后結果很糟糕怎么辦?如果領導不喜歡怎么辦?如果我永遠也完成不了怎么辦?
親,你還沒到那一步呢!
高效能人士會先行動,再考慮后續問題。正如Roger Babson所言,“謹記,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終點。”
不要將你的恐懼投射到工作中。從概率學上看,你的恐懼也很可能是杞人憂天。所以不要在大腦給恐懼留生存的空間,以行動代之。